返回首頁 | 返回本書目錄 |

 

耶利米書第四十三章

 

四十三113. 逃往埃及

  雖然神的帶領和這些餘民的計畫大不相同,他們仍決定逃往埃及。

{\Section:TopicID=248}17. 逃亡

  耶利米個人的清白雖經先前諸多事件證實,但只因他說了眾百姓不想聽的話,他們就誣蔑他說謊。他們還將自己的缺乏安全感,投射在巴錄身上,說他操縱了耶利米的感情以致把神的信息扭曲成相反的意思。耶利米此刻看清情勢已毫無希望,故而對此指控亦不作任何回應(參:基督在太二十六6063的態度)。正如四十11所記載的,許多猶大人在耶路撒冷陷落前不久,即離鄉前往鄰國,其中顯然包括王室的眾公主(參四十一10)。很可能這群人強迫耶利米和巴錄同往埃及。答比匿是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側的邊境城市。該城在七十士譯本中的名字(Taphnas, Taphnais)顯示,答比匿就是希羅多德所提及的\cs16 Pelusian Daphanai。它位於現今的德夫內山丘,即塞德港(Port Said)西南約二十七哩。

{\Section:TopicID=249}813. 預言埃及被征服

  多數譯本的9節相互之間有相當的出入,且馬索拉經文的某些用語意思又不甚明確。Melet] 應該是用以形容「灰泥」的,而 malbe{n 則是「磚砌的高臺」或「古埃及的石室墳墓」。RSV 譯為在砌磚的灰泥中,但其它的譯本作在砌磚下的灰泥中,乃是根據臆測。於十九世紀挖掘出答比匿的裴崔(Flinders Petrie),在王宮門口清出一片鋪設過的區域,他認為此區就是本節所提的「高臺」。72 伊里芬丁蒲草紙亦提到位於此邊界要塞的「王宮」。耶利米究竟如何完成神交代的工作,這裡並未說明,但顯然是藉著動作來傳達此一比喻。神的僕人尼布甲尼撒將在耶利米立下的基石上建造,並必將寶帳支搭在其上。希伯來文 s%ap{ri^ro^ 在聖經中僅見於此,所以意思不甚明確,有人認為應作「柱子」或「地毯」解。但是不管論此字的真正意思為何,比喻的用意卻極為明顯。雖然猶大難民躲藏在人口眾多的埃及,但他們仍將被尋獲,並將和其同胞一樣,感受到巴比倫雷霆萬鈞的威勢。一篇碑文的斷簡殘編記載,尼布甲尼撒事實上於公元前五六八/七年入侵埃及,當時的法老王是亞瑪西斯(Amasis,公元前570526年)。此次進擊只是恫嚇性的速戰速決,並非旨在殲滅埃及。亞瑪西斯顯然聽從了警告,因為自此他小心翼翼地和巴比倫保持良好關係。73 各英譯本對希伯來文動詞 `a{t]a{h12節)的譯文各異,包括包起穿上以及清除。此處牧人的明喻用法很不尋常,意指「摘除」,就像除草、除蟲及其他類似的東西。征服者必將獵物的毛清除乾淨,而這似乎是此詞最佳的解釋。此處 RSV 依七十士譯本作何立歐波立Heliopolis13節),亦即馬索拉經文和 NEB 伯示麥。此詞意指「太陽之家(殿)」,此城市很可能就是靠近孟斐斯的何立歐波立。

 

72 W. M. F. Petrie, Tanis II (1888), pp. 47ff.

73 CCK, pp. 20ff.

──《丁道爾聖經註釋》